教育部代码:12616
为提升学生影视鉴赏能力,搭建与行业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桥梁,2025年10月25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成功举办《洛桑的家事》电影品鉴会暨主创见面会。活动特邀影片导演张国栋、编剧芦苇亲临现场,与师生们分享这部荣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的藏地题材影片的创作历程与幕后故事。活动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组织。 张国栋,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代表作品:纪录片《挖眼睛》、《罗让见措的家事》电影《少年桑吉》、《洛桑的家事》、《赵志全》、《我心光明》。作品《洛桑的家事》,2021中宣部电影精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2 荣获全亚洲独立电影节最佳影片、2023第15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入围、2024 新西兰亚太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24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电影。 芦苇,中国电影剧作家、一级编剧、导演。1982年首次担任编剧的作品是电影《魂系蓝天》,此后分别担任电影《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编剧。1992年与陈凯歌导演合作,担任电影《霸王别姬》编剧,该片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94年和余华联合担任电影《活着》编剧,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多个奖项。1995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西夏路迢迢》,获得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2013年、2022年,先后出版著作《电影编剧的秘密》、《电影编剧没有秘密》。2016年,电影《狼图腾》入围第七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5年度奖年度编剧奖。2023年,担任电影《拨浪鼓咚咚响》监制,该片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担任古装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本顾问;编剧作品《洛桑的家事》上映。 《洛桑的家事》以藏地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家庭因一场车祸命运交织,最终在法律、人情与信仰的碰撞中走向和解与救赎的动人故事。影片凭借深刻的主题、细腻的表达和真实质朴的风格,赢得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 观影结束后,主创见面会随即举行。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袁丁首先登台致辞,代表全院师生向芦苇老师、张国栋导演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与最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两位主创以镜头记录时代、以故事温暖人心,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扎根人民、深耕现实”的创作标杆;学院将持续引入优质光影资源,让课堂与行业同频,让艺术初心在一次次面对面交流中拔节孕穗。 座谈交流环节,由院长助理邵文杰主持。导演张国栋首先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初心,他表示:“我们力求避免‘奇观化’的展示,而是用客观、真实的视角记录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他提到,拍摄团队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实景拍摄,只为还原最真实的生活质感。 编剧芦苇则讲述了剧本创作的缘起。他透露,影片故事源自其好友旦真旺甲的真实家庭经历,最初被张国栋拍摄成纪录片,他深受感动,遂决定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并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传递出人性中那份深沉的悲悯与宽容,让观众感受到超越民族与地域的情感共鸣。 在互动环节氛围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就影片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拍摄手法以及藏地文化等方面与主创进行了深入交流。面对学生们的热情提问,芦苇和张国栋耐心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现实、坚守真实”,用心去观察生活、表达情感,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互动结束后,全体工作人员、学生与主创团队移步至台前,手持纪念海报与横幅,在镜头前共同定格下这场光影相逢的温暖瞬间,留下珍贵合影。 此次电影品鉴会不仅是一场光影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创作的启迪。通过与主创团队的面对面交流,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现实主义影像的魅力,也对影视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未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将继续秉承“以文化人、以艺育心”的理念,为师生们提供更多与行业精英交流学习的机会,助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艺术使命感的优秀传媒人才。(王朗/文 张帆 王熙/图 蒋豪荣/视频 传媒中心 胡乐怡/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