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为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前沿,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深化产教融合,2025年10月26日,在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组织下,艺术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及新媒体运营社团学生参加了“科普中国说‘AI+数字创作——重塑内容生产的未来’”重庆专场讲座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近距离把握行业动态,将课堂学习与产业实践紧密连。 科普中国说重庆专场现场 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现场合照 一、精心组织,搭建前沿学习平台 本次讲座汇聚了艺术、技术、商业、法律领域的多位行业专家,内容涵盖AI创作的思维、技术、商业与合规等多个维度。我校高度重视此次学习机会,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遴选学生代表参与,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学习-行业认知-实践启发”的一体化学习平台,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与快速演进的行业实践之间的信息差。 网媒学子出发前脸上洋溢着笑容 同学们提早排起长队签到入场 二、前沿引领,构建多维行业认知 讲座中,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为同学们构建了关于“AI+数字创作”的立体化认知体系: 启发创作思维:重庆邮电大学媒体艺术学院郭宇院长以经典影视作品为例,深刻阐述了AI作为“创意催化剂”如何拓展人类的想象边界,引导学生确立了“善用工具而非依赖工具”的正确创作观。 重庆邮电大学媒体艺术学院郭宇院长演讲 指引技术路径:豆包大模型产品解决方案专家栗亚东系统剖析了大模型应用的落地框架与行业场景,其提出的技术路径为我校学生正在筹备的“校园AI服务助手”等毕业设计项目提供了清晰、前沿的实践范本。 豆包大模型产品解决方案专家栗亚东演讲 拓宽商业视野:推小果传媒创始人辛云勇分享了AI赋能社交媒体内容生产与变现的双重势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内容运营的市场化思维,为校园新媒体实践的商业化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推小果传媒创始人辛云勇演讲 筑牢合规底线:重庆大学法学院李晓秋教授对生成式AI法律定位的权威解读,明确了“自然人为作者,AI是工具”的合规原则,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创作中规避风险、保护权益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法律指引。 重庆大学法学院李晓秋教授演讲 三、学用结合,收获转化实践动能 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学习收获远超预期,不仅刷新了对行业的前沿认知,更获得了直接指导专业学习与实践的“方法论”。参会学生将讲座收获迅速与自身学业规划相结合:筹备毕设的同学参考大模型技术框架优化项目设计;运营校园新媒体账号的团队计划引入AI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算法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路径。 城科学子认真听讲并做现场笔记 此次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行业讲座,是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的积极实践。未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将持续引入优质行业资源,拓展专业对接渠道,将产业前沿的最新脉动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赋能专业建设的强大动能,为数字创意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传媒中心 胡乐怡/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