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2025年10月29日下午,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4K演播厅内座无虚席,2025级新媒体艺术专业“新生第一课”在此隆重举行。活动特邀重庆师范大学李绍斌教授,以《形式设计方法:从理念到视觉》为题,为百余名新生与教师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洞察的专题演讲。本次活动旨在为新生搭建专业认知的起点,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活动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组织。 学术引领:从理念到视觉——形式设计的系统性拆解 “设计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有方法论支撑的创造性实践。”李绍斌教授以一句掷地有声的开场白,拉开了讲座的序幕。他首先聚焦设计理念的生成机制,指出“理念源于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并以“哲学概念的设计转化”为例,引导学生从形而上的思想高度反观设计实践。他建议新生善用“观察法”捕捉生活细节,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逻辑脉络,将碎片化灵感转化为系统化设计语言。 针对“如何将抽象理念转化为视觉表达”这一核心问题,李教授提出“对象选取—思维发散—特征提炼”的三步法:从文字描述中提取关键词,通过头脑风暴拓展关联意象,再对核心特征进行简化、夸张或变形处理。他以学生作品《时间褶皱》为例,展示如何将“时间流逝”的哲学概念,通过动态光影与可变形材质转化为沉浸式装置艺术,令在场新生惊叹不已。 为帮助新生掌握特征应用技巧,李教授深入解析了“同构法”“异质同构”等经典方法,并结合智能交互设计、品牌视觉系统等前沿案例,揭示形式设计在跨媒介场景中的创新可能。讲座尾声,他布置了“以‘传统人物造型画’为主题的开放性作业”,鼓励新生运用所学方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设计实践。 未来展望:技术赋能艺术,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 互动环节中,新生围绕“AI工具对设计原创性的冲击”“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等议题踊跃提问。李绍斌教授以“设计形态学”为理论框架,强调“技术是拓展创作边界的画笔,而非替代人类思考的机器”。他以敦煌壁画“数字修复系统”为例,说明AI算法如何辅助完成色彩还原与病害分析,而最终的艺术表达仍需设计师基于文化理解进行主观决策,引发在场师生的深度思考。 新媒体艺术系主任王早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李教授的讲座为新生打开了跨学科设计视野,艺术与传媒学院将持续深化“艺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工作坊、设计竞赛等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成长为“既能驾驭技术工具,又能传递人文温度”的行业领军者。 此次“新生第一课”不仅为2025级新生奠定了扎实的专业认知基础,更通过学术引领与实践赋能,助力他们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处寻找创新突破点。(谭筑莹/文 黄晓明/文 晏子琪/图 传媒中心 易雪/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