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与数字化应用能力,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于2025年9月8日至2025年10月28日组织31名“数字孪生营”学子,分赴北京、广西、广东、河北、江苏等地的合作企业,开展为期数周的浸润大型公共建筑运维场景的研学之旅。本次研学延续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博锐尚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将学生置于真实项目场景中,强化其在数字孪生与建筑运维领域的综合能力。 本次实习规模创下新高,参与学生人数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实习地域也由原先的四大核心城市拓展至华北、华南、华东等多省份。在企业导师杨末、常冬梅与校内导师程凯、吴汉美、杨稀童、彭海龙、李树秀等共同组成的“校企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下,同学们迅速融入遍布多地的商业综合体、智慧园区及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开展以数字化交付、机电系统深度调试与数据治理为核心的实习任务。 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展现出超越课堂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在建筑数字化交付、机电系统调试、设备信息录入、能源管理优化等关键环节中,学生在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的联合指导下,深入项目一线,参与从图纸校核、设备盘点到系统关系构建的全流程工作。他们熟练运用DTX等数字化工具,高效完成建筑机电设备的精准盘点、信息注册与系统关联;在暖通、强电、给排水等关键系统的交付环节,他们不仅能独立完成既定任务,更开始主动参与问题诊断与流程优化讨论,展现出初步的系统性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潜力。企业导师普遍反馈,本届实习生“上手快、思考深、协作强”,能够快速将校内所学的数字孪生理论与一线实践相结合。这种“在做中学、在研中用”的一体化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了毕业设计的产业价值和综合质量。 此次跨省市、大规模的组织模式,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淬炼,更是对其职业适应性与综合素养的全面考验。同学们在陌生的城市与项目环境中,学会了如何高效沟通、自主管理并融入多元团队。工作之余,他们亦积极适应并体验当地的生活节奏与风土人情,在南北地域的文化交融中拓宽了视野。同时,各实习点定期组织的技术复盘会与线上经验分享,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知识和经验的云端流动与共享,构建起一个分布式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将课堂所学与产业所需紧密结合,学生逐步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能力结构,为未来成长为具备数字化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孪生营作为学院产教融合的“改革试验田”,精准响应了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战略导向。通过将课堂延伸到产业前沿,将论文书写在项目现场,学院不仅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输送了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协同、共育英才的有效路径。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研用一体化长效机制,将一线的最新需求与实践案例反哺课堂教学,为建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的后备力量。(李树秀/作者 熊茂铃 汪灿/图片 传媒中心 刘孟泽/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