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青春礼赞祖国,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组织百余名学子走进重庆市各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研学、主题实践、文化宣讲等形式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青春之名向祖国献礼。 红色足迹遍巴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第二课堂” 重庆市作为革命历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120个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涵盖革命遗址、英烈纪念馆、工业遗产等多个类型。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这一资源网络,精心规划了多条研学路线,覆盖烈士陵园、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29个标志性场馆。学子们沿着这些研学路线,走进一个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场馆,每一位学子都深受触动,内心涌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先烈的崇高敬意。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然成为了重庆城科学子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沉浸式研学:从历史场景到精神传承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将课堂搬到教育基地现场。在沙坪坝区张治中纪念馆,马院学子深情讲述革命先辈张纪中的英勇事迹,从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到一件件斑驳的旧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精神。 在荣昌区喻茂坚纪念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认真讲述喻茂坚的生平事迹,深刻感受到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这种品质也如同红岩精神一般,深深烙印在心中。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从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展品中,深入了解巴渝地区革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在大渡口区中华美德公园,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围绕公园内的美德文化景观展开讲解。从公园入口处的“仁义礼智信”主题雕塑讲起,结合历史上践行这些美德的典范人物故事,生动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让人体会到爱国主义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心灵感悟精神力量。这场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青春的誓言,新时代的青年,正以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传媒中心 马子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