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2025年10月22日,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及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联合主办,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培元启新智,美育无边界”第二届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论坛在巴南校区4K演播录制中心隆重举行,该活动为重庆市社科界第九届学术活动年项目。重庆市社科联一级巡视员龙川、巴南区社科联副主席黄敏、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连城、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校长助理崔继昌等出席论坛并致辞,活动由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蔡敏主持。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校长助理崔继昌为活动致开幕词,他强调,“培元”是美育的根基所在,“启新智”是美育的时代使命,“无边界”是美育的未来方向,希望本届论坛能够成为激发思想碰撞、凝聚共识的平台,共育时代新人。 巴南区社科联副主席黄敏在讲话中谈了美育工作的认识,希望通过推动美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美育价值从校园到社会的延展。 重庆市社科联一级巡视员龙川在讲话中介绍了重庆市社科联学术年活动和重庆市社科联取得的工作成效,阐述了自身对美育育人价值的认识,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美育与传媒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严功军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严功军以《重庆高校美育的川外实践》为题,就美是生命的体验、美的实用效能两个话题展开讲述。严教授强调,在新时代科技、理性与技术的全方位发展的冲击下,守住人的审美尊严至关重要。最后严教授分享了川外特色美育成果。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范倍在《AI生成时代,我们为何仍需“亲历实践”——影视教育再思考》报告中,结合影视创作实例,分析了AIGC技术如何拓展美育的创作边界,提出“技术为美育赋能,而非替代”的核心观点。他指出,AI生成时代,亲历实践依然重要,影视教育应重新思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方式。 重庆交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赵青青以《〈品牌构筑·设计解码〉美育通识课的建构、实践与启示》美育通识课为基点,讲述了课程的建构、实践与启示,探讨了通识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赵教授表示,该课程通过多维联动,结合项目创作、展览策划和汇报演讲,实现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全校性美育活动的参与度与创作水平的显著提升。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王睿围绕《美育视域下艺术的存在和创造》展开讲授,她指出艺术存在形态多样,兼具视觉审美与特殊意义,逻辑性与非逻辑性并存。其美育功能体现在社会批评与存在反思上,如达达主义和贾科梅蒂作品。同时强调审美、想象、创造是美育关键环节,形成闭环。在民族文化与艺术融合上,以国画“六法论”及经典动画为例,为美育实践提供丰富思路。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红秀则从国际比较视野出发,在《AI时代美育的挑战与重构:人机共生新生态》里,直面AI给美育带来的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冲突、量化与质性审美矛盾、技术依赖与主体性消解等核心挑战。提出构建人机共生美育新生态,打造“呼吸式”空间、创新“生长式”评价、搭建跨学科平台。还指出AI将实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推动美育精准多元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系主任晏莉以《融创·赋能·共生》为主题,聚焦视觉传达专业美育。在“融创”上强调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在“赋能”方面展示设计服务社会的价值,如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公益设计;在“共生”维度阐述专业与产学研及国家战略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业升级,为国家文化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在交流研讨环节,专家与全院教师围绕美育政策解读、技术挑战应对、学科交叉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通过专家报告、圆桌讨论与实地观摩,与会者形成了多项共识:一是需加快美育课程的数字化重构,二是推动校企合作开发“AI+美育”教学资源,三是构建区域性美育协同创新平台。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无边界美育”探索,助力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 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重庆市高校美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范本,也进一步强化了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在美育领域的学科影响力。 未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将继续秉承“培元启新智,美育无边界”的理念,不断探索美育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刘虹骏 邵文杰/文 麦娆娆 谭文海 邱欣淇 张帆/图 传媒中心熊素平/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