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为主动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汲取前沿办学智慧,10月13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管理学院院长郑小晴、副院长龚洁、院长助理蔡小青及工程造价系主任吴汉美、工程管理系主任程凯组成调研小组,赴我国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试验田——福耀科技大学进行参观调研。 一边是扎根区域经济、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民办应用型高校,一边是聚焦前沿科技、以攻克“卡脖子”技术为使命的民办研究型大学。当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管理学院的调研团队走进福耀科技大学,这场跨越“应用”与“研究”边界的对话,并非为了“转型”,而是为了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多元生态中,汲取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卓越精神与体系化思维,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格局与质量。 一、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从“技能传授”到“素养塑造”的升华 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使命,是围绕“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致力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扎根中国、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径。福耀科技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为办学特色,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打破传统阶段壁垒,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持“产业应用为导向”,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与产业深度融合,解决“卡脖子”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强调“敬天爱人,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工程伦理的卓越人才。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绝不能止步于“技术工匠”。福耀科技大学的经验启示我们: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属性,强调“产业应用为导向”,要求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与产业深度融合,并嵌入“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创新意识”等理念。例如,在工程造价专业中,可借鉴研究型大学对“真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从单纯计算成本转向思考“如何通过技术优化实现绿色低碳建造”;在工程管理课程中,可融入系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避免陷入“工具化”培养的樊笼。 二、校园建设与空间育人:从“功能空间”到“文化场域”的启迪 调研中,福耀科技大学对校园空间的规划令人印象深刻:校园内现存民国初期兴建的黄云涛厝与五座明清古厝群两类历史文物建筑,建设时采用“原真性保护+适应性改造”模式,保留老墙、花窗、匾额等原貌,并植入校史展览、学术沙龙等现代功能,使古厝继续“活”在校园生活中,这些历史建筑与现代化教学楼、图书馆共同形成了福耀科技大学“古今交融”的校园风貌,也成为师生感受福州地方建筑艺术与近代商贾文化的重要实物教材。 校园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本质上是将历史基因转化为教育能量的创造性实践。就如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四二四研究所旧址,近年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面对个别国家“卡脖子”的新挑战,将“三线精神”“红色文化”凝练总结为“红芯文化” , 并将其作为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特色进行培育和打造,实现了从文化容器到文化引擎的质变——这既是历史记忆的保险箱,更是未来创新的孵化器。 三、教学设施与运行模式:从“前沿探索”到“教学反哺”的链接 福耀科技大学的前沿实验室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例如,其材料科学实验室同时承担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真实课题,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图书馆采用“学科馆员”制度,为师生提供定制化文献支持,助力深度学习。这种模式背后,是研究型大学对“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视。而这一点,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短板。 我们不需要复制福耀科技大学的实验设备,但需要学习其“问题导向”的教学逻辑。在毕业设计中,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中的“非标准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中,可借鉴福耀科技大学的“微科研”模式,开设“工程复杂性问题研讨”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与协作能力。此外,图书馆可优化资源分类,增设“行业前沿文献专区”,支持学生从“技能操作”向“价值创造”跃迁。 此次“跨界对标”,为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管理学院在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道路上提供了关键启示:研究型大学的“高远格局”,并非应用型高校的“对立面”,而是可以反哺实践的“方法论”。“民办高等教育的活力,在于多元定位的共生共荣”。坚定应用型方向,以研究型大学的视野,为“应用”注入更深厚的内涵,这正是此次调研的最大价值。(蔡小青/图 程凯/文 程凯/ 一审一校 杨弋枭/二审二校 龚洁/三审三校 传媒中心 高晓兰/编辑)




